東大 緬甸玉翡翠批發.零售. (客服0936432772--0958832772--李東彥)

588珍藏台中市~翡翠緬甸玉處理ABC貨認定、ABC的由來、市場上最新的處理技法-拋光粉加色

2014092916:45
v

圖/文 林書弘 台灣聯合珠寶玉石鑑定中心 圖文版權所有 歡迎原文轉載

 

台灣聯合鑑定中心近日常收到一類特別的翡翠鑑定物件,特別之處在於翡翠的光譜是

 

無灌膠的A貨,表面紋理部分沈積有色粉末,有的個案沈積很明顯且分佈比例極高,

 

有的沈積很不明顯,只有少部分裂隙微量沈澱粉狀物質。這些案例多半是消費者自己

 

送來檢驗,甚至有大陸證A貨證書,但是大陸證A貨證書特別註明:「翡翠表面拋光粉

 

沈積」,消費者看不懂而起疑,才過來鑑定。

 

 

下面這張圖就是客人送驗的某一只紫羅蘭春帶彩手鐲,表面紋理發達,但是顏色過於

 

濃豔,分佈不自然,這只手鐲是很明顯一般人也看得出來的個案。

 

 

 

如果將該手鐲以紅外線光譜儀檢測,會發現呈現的是很標準的A貨翡翠光譜。那到底算

 

是A、B還是C?

 

從這裡,來跟大家深入討論一下翡翠優化處理的認定標準、名詞由來以及市場上最新的

 

處理技法。最近業界一直針對A貨、B貨與C貨的認定有所爭執,主要爭執的點在於:

 

■ 什麼是A?

■ 什麼是B?

■ 什麼是C?

■ 應該用什麼標準鑑定ABC?

■ 小B跟大B的區分到底有何根據?

 

※翡翠ABC的由來

 

關於ABC的鑑定,必須從ABC的由來講起,珠寶鑑定上(以美國寶石學院的教材為基準),ABC

 

貨(TypeA,B,C)的意義是:

 

A貨=> Authentic(中譯:真實的、真的)就是指天然無灌膠染色,天然質地、天然色 

 

B貨=> Bleached and impregnated (中譯:酸漂白"且"經充填樹脂的) 即指酸洗灌膠但天然色

 

C貨=> Color enhanced (中譯:經過顏色優化) 即指翡翠未經灌膠 但經過染色 

 

 

市場上除了上述分法,還流傳一些「特殊」的說法,如「小B」代表只酸洗不灌膠,「B+C」

 

代表灌膠又染色,「D貨」在台灣也有人用於表示B+C的意思(比B貨C貨更差所以用D?)

 

大陸則是常把「D貨」用在連翡翠都不是的仿翡翠假玉石。

 

※ 翡翠B貨認定-傳統儀器方法

 

言歸正傳~ 如果根據美國寶石學院的寶石鑑定教材,翡翠B貨(Jadeite Jade TypeB)是指經過

 

「酸洗漂白」+「充填樹脂」。早期,鑑定師多半採用顯微鏡、螢光燈、比重秤做為翡翠ABC

 

貨鑑定依據,其依據就是當翡翠有灌膠時,表面會因為酸洗結構遭受破壞而產生大量網狀裂隙

 

,而且樹脂在標準長波紫外線燈下多會產生藍白色螢光或黃綠色螢光,比重法則是針對灌膠

 

翡翠比重降低的性質而測試。

 

 

這三種方法中,酸蝕網紋的判定是人為主觀因素最重的一項,也是爭議最多的一項。原生的石紋

 

跟玉皮的風化裂紋以及酸洗灌膠B貨的酸蝕網紋,認定過程全靠人為眼力自由心證。紫外線螢光

 

主觀的部分還好,從螢光有無來判斷是否灌膠,但是有兩個問題:

 

第一、不是所有B貨都產生螢光,有的B貨不發螢光。

 

第二、燉蠟算是A貨翡翠可以接受的處理,除非蠟質太多,不然都可判A,可是蠟也有螢光。

 

比重法算是準確又好用的鑑定方法,也很少人為誤差,但是翡翠如果已鑲就無法判斷,除非是

 

未鑲蛋面,天然A貨翡翠比重約3.33-3.34,灌膠B貨多半低於3.30。

 

所以單單就「有沒有灌膠的認定而言」,傳統方法中最準確的是比重法,再者是螢光,再者才

 

是顯微鏡觀察。發現了嗎!現在電視上鑑價節目鑑定師有幾位只靠顯微鏡甚至放大鏡鑑定真假...

 

效力如何自行判斷!

 

 

※ 高階儀器-紅外光譜儀灌膠認定

 

紅外線光譜厲害的地方就在於,針對有沒有膠這件事,他的準確性達到接近100%。傳統儀器

 

看到網紋未必代表有膠,看到螢光也未必是膠(可能是蠟),沒看到螢光也未必沒有膠(兩成B貨

 

不發螢光)。就連到底這個物件有沒有上蠟,蠟多蠟少,蠟跟膠的差別都可以區別

 

 

常有人說,紅外光譜無法驗小B,所以鑑定所這樣會誤判小B為A。實際上,小B的判定是個很大

 

的爭議。天然玉石有玉皮表面的風化裂紋,尤其是紅翡、黃翡表面最明顯。要證明一個翡翠有

 

灌膠很容易,因為他是「加法」,外來有機膠添加物在紅外光譜上很明顯,要證明他經過

 

「酸洗」很困難,沒有任何儀器可以確認翡翠是否經過酸洗,全憑鑑定師的眼睛和「自由心證」

 

我想除了蕭煌奇以外的人都可以發表個人對於酸洗的高見........

 

 

※ 酸洗未灌膠?小B判定的邏輯探討

 

實際上,早期翡翠鑑定的邏輯很簡單,只靠顯微鏡鑑定:翡翠表面裂紋滿佈代表可能經過有B,

 

紫外線下看有螢光=>有膠,紫外線下看無螢光=>無膠 所以判小B。

 

因為這種邏輯謬誤,時常有商人拿著豆性重、裂紋多的翡翠和鑑定所開的A貨證明,說鑑定師都

 

把「小B」打成A,如果靠一張嘴可以開鑑定所,我們鑑定所就不用投資數百萬買儀器囉!

 

那,到底小B的認定有沒有道理。如果一個翡翠天生就有大量裂紋,通常有幾個可能:

 

第一、翡翠的種和質地差,所以結晶粗、豆性重,顆粒大,因此顆粒邊界容易在琢磨過程崩裂。

 

第二、玉皮靠近風化圈處容易有裂紋,而且通常都會有黃褐色氧化鐵沈澱物,在翡翠行家的術語

 

叫做帶「貓水」或「黃水」,貓水就是貓尿的意思,「帶貓水」就是表示原生的氧化鐵沈澱物未經

 

酸洗,所以通常不會是B貨。

 

 

從第二點來看,似乎有辦法判斷「小B」與否,但是古人的智慧發現,如果用酸梅汁泡過有帶「貓水」

 

的翡翠,就可以把黃色沈澱物洗掉,而且弱梅酸也不會破壞翡翠結構,這個還能算是小B嗎?的確,這

 

種古法泡酸梅應該不復存在,但是用稀鹽酸、弱草酸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且不破壞翡翠結構.......

 

附帶一提,上次四家鑑定所打A對一家鑑定所打B的狀況是,物件上有黃水,且光譜是A貨光譜,但是

 

卻被一家判B而且宣稱小B,所以這種「人為主觀」判斷很重的鑑定方式,到最後就變成各家鑑定所

 

間的投票表決。附帶一提,本來國際間的翡翠鑑定就不存在小B標準,所以爭執到底有酸沒酸意義不大

 

現在的B貨就是酸洗7天、鹼洗7天、中性水洗7 天且加溫至80-90度持續一個半月,處理完如果不灌膠根

 

本無法做成物件(質地疏鬆如方糖狀外觀),更別提局部酸洗局部灌膠這種看都沒看過的作法。

 

 

 

※ 翡翠染色的類型與顏色優化鑑定

 

珠寶書上都說有一種「查爾斯濾色鏡」(CCF)可以檢驗翡翠染色,號稱「玉的照妖鏡」,在鏡下看翡翠,綠

 

色代表天然色,紅色代表染色,這其實是「過時」的檢驗方法,因為早期使用「鉻鹽」染色才會呈現紅色。

 

現在的染料與過去不同,各種有機染劑、無機染劑,翡翠優化工廠的配方多到鑑定師永遠無法建立資料庫。

 

所以翡翠染色的鑑定,主要還是靠分光鏡觀察光譜,以及顯微鏡觀察顏色分佈。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儀器的輔助

 

進行「視覺上」的鑑定判斷,染色的物件在裂紋中會呈現顏色集中。

 

翡翠的顏色分為幾類:原生色、次生色、包裹體致色。原生色是天然翡翠中就有的色彩,次生色是翡翠礦石在

 

水與空氣的交互作用下,產生氧化鐵雜質沈澱於裂隙中所產生,黃翡、紅翡或剛剛所說的「貓水」都是這種狀況。

 

所以綠色和紫色不可能在「裂隙中」集中,這是判斷染色很重要的依據。

 

 

 

下面這一張圖是標準的染色物件,裂隙中有綠色的顏色集中現象,以翡翠的顏色成因類型而言,綠色和紫色

 

不該集中於裂縫裡。通常染色的翡翠,顏色均勻分佈於大部分裂隙中,裂隙較大顏色較深。

 

 

 

※ 市場上最新的處理技法-拋光粉加色

 

最近大陸有多批翡翠進入台灣市場,都附有A貨證書,但是證書通常有註記「表面拋光粉沈澱」,實際上拋光粉

 

有兩種:硬度9的白色-合成剛玉粉以及硬度9.5的墨綠色-合成碳化矽粉(俗稱金剛砂或黑炭砂)。如果是後者作為,

 

拋光粉就會出現翡翠表面有暗綠色粉末,某種程度上會「增色」,但是拋光粉並沒有紫色,所以應該是白色剛玉粉

 

外加染劑。這種處理方法跟以往的染色有何不同?

 

第一顏色增色僅止於表面裂紋中,配戴數週粉末就會掉光,甚至超音波震盪可以去除,但是一旦看到有色拋光粉

,台灣鑑定所一般還是認定顏色優化。

 

第二、如果粉末超音波清洗乾淨,到各大鑑定所複驗,很可能還是會驗出A貨。

 

紅外光譜在C貨認定上較弱,如果以市場上的優化處理翡翠而言,有染色的物件大約有95%都有灌膠,簡言之,

 

9成5都是灌膠+染色,因此只染色無灌膠者可能不到5%。所以翡翠的優化還是大部分可以透過FTIR過濾,但是

 

少部分顏色優化,還是要靠鑑定師的經驗把關。

 ·  ·